全國熱線:0755-26905858
發布時間:2018-10-30 來源:梵天管理 瀏覽數量:28973
一面是巨大市場需求,一面是長期禁售、禁行的陰影。低速電動車在國內一直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。不過,最近有消息稱,10月底國標或將正式出臺,低速電動車行業能否沖出黎明前的黑暗?
剛需催生市場
提及低速電動車,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都是“老年代步”、“粗制濫造”、“馬路殺手”等負面詞匯。然而,正是這類曾經幾乎不被傳統汽車廠商正眼看待的車型,近年來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地區急速擴張,儼然成為不折不扣的市場剛需。低速電動車始于2008年,2010年后開始爆發,從2012年至2015年連續四年保持高速增長,同比增幅分別為196.4%、45.8%、54.4%、85.6%。預計到2020年我國低速電動車保有量將擴大到1000萬輛以上,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級別,成為真正意義的“國民電動車”。考慮到4年-5年的更新周期,對應2020年銷量將超過300萬輛,年均復合增速達到27%。
作為“另類”交通工具的低速電動車之所以被廣泛看好,主要是與電動汽車相比,有如下優勢:一是價格優勢,一般僅有3、4萬元,無疑會對消費者有很大吸引力。二是環保優勢,低速電動車沒有尾氣排放,產生的噪聲也較內燃機小很多。三是使用優勢,由于重量相對傳統汽車和電動汽車要輕得多,其對電池的負荷要求也低得多。四是停車優勢,低速電動汽車車身短小,少占停車場面積。另外,低速電動車以體積小、便捷、成本低等方面優勢成為農村物流配送的最佳運輸工具,是農村電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保障。
與新能源汽車依賴補貼生存形成對比,低速電動車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助推下應運而生,發展迅猛,充分說明其契合中國特有國情及消費者市場的需求。
深陷“封殺”之困
盡管低速電動車市場潛力巨大,但令人尷尬的是,如此龐大的產業卻沒有合法身份。國家四部委頒發的《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》中提出,到2020年,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要達到200萬輛,但這并不包括“低速電動車”。2016年10月份,國家標準委正式立項并下達《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》推薦性國家標準的制定計劃,五部委也提出了“升級一批、規范一批、淘汰一批”的指導思路。然而各地傳出的,反倒是雪片般的“封殺令”。
不可否認,低速電動車雖然發展迅猛,但也存在諸多問題:如行業魚龍混雜,良莠不齊;行駛里程有限,充電不方便;另外安全問題、鉛酸電池的污染問題等都沒有明確保障,各地對低速電動車進行管控的直接原因,顯然是出于安全隱患帶來的巨大壓力。
繼7月份北京啟動違規銷售電動車專項治理行動后,河南、河北、山東等多地相繼跟進。而作為低速電動車產銷大省山東所面臨的情況顯然最具代表性,資料顯示,從2009年至2017年,山東已面向全國生產低速電動汽車219.06萬輛。去年全年,山東全省低速電動車的產銷量達到75.64萬輛,占據了全國總銷量的50%以上,產業集中度更是達到45%。政策風向轉變,令山東低速電動車市場下滑嚴重,打擊了消費者、經銷商及低速電動車制造商的信心,相當一部分企業選擇了轉型,另有企業則直接破產。
洗牌不可避免
顯然,圍繞著“國標”與“地方禁令”產生的正負效應已引發一系列“行業地震”。此前懸而未決的疑問再度被翻出——低速電動車到底應不應該發展?低速電動車身份應如何認定?怎樣規范和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?
黑格爾有句至理名言:存在即合理。正是這類不被汽車家族承認的車型,年產銷量輕松破百萬已證明了其自身的巨大價值。“我們不排斥通過制定標準對行業進行管理。”有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,事實上目前通過市場機制,已經有相當一批低速電動車企業被淘汰,行業集中度正在提高。對低速電動車的治理,應充分按照2016年10月20日下達的“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”國家標準制定計劃,給國標的制定期限為24個月。從時間節點上看,低速電動車“正名”已進入倒計時。
毋庸置疑,低速電動車國標的出臺對行業肯定是利好,低速電動車產業將告別“野蠻生長”階段。未來低速電動車行業將走向標準化、規范化,在產品質量上進一步向高速車靠攏。
與此同時,當低速車市場的藍海足夠可觀時,那些在高速車領域舉步維艱的傳統車企,有可能會選擇產品下沉,對現有低速車企業造成不小的壓力。不在質量、規模、品牌、渠道上有所建樹的企業都將面臨淘汰風險,低速電動車產業洗牌不可避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