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1-06-03 來源:梵天管理 瀏覽數量:30415
6月1日,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期“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”VIA(Vehicle Inventory Alert Index)顯示,2021年5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2.9%,同比、環比雙降,分別下降1.3和3.5個百分點,庫存預警指數位于榮枯線之上。
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表示,5月汽車市場相對平穩,但沒有達到理想預期狀況。五一小長假部分替代了春節假期、返鄉出行,進而影響了進店量和成交量。節后由于多地疫情復發、南方遭遇極端天氣、部分地區農忙等因素導致市場需求不足,銷量環比4月基本持平。
芯片短缺導致廠家實施減產計劃,部分經銷商表示熱銷車型存在供給緊張現象,車輛交付周期延長導致銷量不穩,并且資金困于在途車輛,周轉緊張。再加上原材料成本上漲,廠家促銷政策有所收緊,經銷商經營壓力有所加大。
6月進入淡季 經銷商經營壓力有所加大
從分指數情況看:5月庫存、從業人員、經營狀況指數環比下降,市場需求、平均日銷量指數環比上升。5月市場平穩,芯片短缺導致供給下降,經銷商庫存下降,市場需求和銷量小幅回升。
從區域指數情況看:5月全國總指數為52.9%,北區指數為53.3%,東區指數為54.5%,西區指數為58.3%,南區指數為54.4%。進入5月,汽車市場需求有所增加,但芯片短缺導致供給有所下降,訂單延后,各區庫存預警指數下降。
從分品牌類型指數看:5月進口&豪華品牌指數環比微降,自主品牌指數、主流合資品牌環比下降。
5月份汽車市場低于預期,6月汽車市場進入淡季。經銷商面臨第二季度及上半年的銷量沖刺,受芯片短缺帶來供給不足的影響,預計經銷商多以保價銷售為主,價格戰強度低于往年同期。
5月份中國二手車經理人指數為48.1%
同時,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最新一期“中國二手車經理人指數”(UCMI)。本期UCMI結果顯示,5月份二手車經理人指數為48.1%,處于榮枯線以下,進入不景氣區間,二手車市場景氣度降低。
調查顯示,5月份市場總需求有所減少,二手車經理人認為“減少”的比例為39.3%;“基本持平”的比例為41.6%;“增加”的比例為19.1%。
5月份二手車市場需求
調查顯示,5月份線上集客量有所增加、線下集客量有所減少。其中認為線上集客量“增加”的二手車經理人比例為32.6%“減少”的比例為22.5%;認為線下集客量“增加”的經理人比例為23.6%,“減少”的比例為32.6%。
5月份二手車集客量
調查顯示, 5月份二手車交易量基本持平,認為“增加”的比例為21.3%;認為“持平”的比例為56.2%;“下降”的比例為22.5%。
5月份二手車銷量
調查顯示,二手車經理人認為5月份的經營狀況不好,認為經營狀況“一般”的經理人比例為55.1%,認為“不好”的比例為28.1%。
5月份二手車經營狀況
總體來看,受各地車展活動的效應,置換率增加,使得二手車市場車源較為充足,但因市場需求的降低,二手車商難以消化太多庫存,壓力仍然較大。
接受調查的二手車商中,有一成認為2021年5月份資金流通基本持平,同時有七成的經理人預計6月份資金流通情況將與5月份持平。
談及對下月的預期,二手車經理人表示:進入到5月份后,市場需求與進店集客都有所下降,而在銷售價格下降的同時也未能解決現有的庫存壓力,仍舊占用了大量流動資金,庫存周轉時間延長。
二手車經理人對2020年6月份的二手車市場預測較為謹慎,信心指數為49.3%,處于榮枯線以下,二手車市場景氣度降低。
各級別保值率回升
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和精真估聯合發布的《2021年5月中國汽車保值率研究報告》中提到,因今年已經積累了“缺芯”、“缺鋼”、“缺銅”多項不利因素,多重疊加之下,廠商經銷商難以全部承擔,因此市場上看到了一部分新車漲價。二手車價格與之關聯。同時,在一線城市限購有所調整,釋放了一部分需求,農村汽車消費亦潛力巨大,供需變化導致各級別保值率回升。
其中,豪華品牌價格漲幅明顯,連剛剛“復活”的DS品牌價格也有上漲。相比之下,特斯拉價格下降一方面是因為口碑滑坡,另一方面也是電動車的局限決定它與一線豪華品牌仍有一定差距。
合資品牌整體上漲,相較于以往恢復元氣。從細分來看,大眾車系整體小幅上漲,其中朗逸(參數丨圖片)、邁騰上漲2個點。歐洲品牌現階段沒有表現出品牌“特色”,雪鐵龍新車發售量增多,因此受媒體關注度高。
自主品牌排名變化明顯。領克,榮威品牌漲價幅度較大。其中榮威全新i5轎車改款換代,二手車價格上漲。奔騰品牌與其他領先者的差距擴大,二手車市場暫時還沒有出現新款車型。
新能源車保值率整體回升。純電動車型三年車齡保值率超過40%已經達到近期較高水平,價格“曲線”上升的起點預計將在5-6月達成。尤其在北京地區純電動車的接受度顯著提高。
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建議,經銷商要根據實際情況,理性預估實際市場需求,合理控制庫存水平,以防庫存壓力過大,導致經營風險。同時,切勿松懈疫情防護,繼續落實好疫情防控工作措施。